“咦?”
从帐篷出来,宁安和柳湘云就走了数步,便停下。
哭声正是隔壁的帐篷里传出来的。
柳湘云似乎知道了帐篷的人是谁?顿时走也不是,留也不是。
宁安奇怪,微微掀开帘子,顿时一怔。
这帐篷里的人也是他认识的,竟然是上官嫣然。
上官嫣然这时也注意到了宁安,怔了下,她忙擦干眼泪,从帐篷里出来,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。
“东海王殿下。”上官嫣然福了一礼。
注意到宁安身边的柳湘云,她表情有些不自然。
刚才她在帐篷里隐约听见有人在讲什么,但没听清楚。
想必就是东海王和柳湘云了。
柳湘云神色尴尬。
其实她和上官嫣然倒是没有什么过节。
但是他父亲常在她面前说上官云当年对柳家如何如何。
于是见到上官嫣然,她也不敢上前亲热,即便她一见上官嫣然,心里便有亲近之感。
不过现在她父亲不再,她便没了那么多忌讳,不禁问道,“上官姐姐,你为什么哭?谁欺负你了吗?”
宁安也注意到上官嫣然眼睛红肿。
但既然柳湘云问了,他也就不多嘴了。
“没…没有,我只是想起了过世的母亲。”上官嫣然眼神闪躲。
柳湘云安慰道,“难怪,有时候想起过世的爷爷,我也会哭,但想到爷爷一定想让我开开心心的,我就不哭了。”
上官嫣然闻言,冲着柳湘云勉强露出一丝笑容,似乎感激她的劝解。
同时对这位性情率真的姑娘心生好感。
就连碰见宁安与她在一起的不悦也稍微淡了一些。
柳湘云也笑了笑,但他终究同上官嫣然不熟,了解了始末,她又拉宁安回去,“趁着诗会还没结束,再讲一会儿故事。”
上官嫣然见到宁安二人便在想他们在帐篷了那么长时间说了什么。
听到柳湘云的话,她不禁问道,“什么故事?”
柳湘云倒是不避讳,笑道,“东海王殿下会讲一种叫武侠的故事,好听又有趣,你要一起来吗?”
上官嫣然很想去,但想到什么,她摇了摇头,又皱起了眉头,一副泫然欲泣的样子。
“怎么了?”柳湘云一头雾水。
咬了咬嘴唇,上官嫣然道,“我不去了,诗会就要结束了,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出艳压张昌泽那首诗的佳句,我真是没用。”
宁安恍然,心道原来上官嫣然是为了这件事在哭。
刚刚她其实在撒谎,不过他看破不说破,只道,“难道其他青年才俊也没有拿出一两首佳作吗?”
“我刚刚从爷爷那儿回来,似乎没有,皇上和大臣们现在都很着急。”上官嫣然说道。
在邓州时,她便有才女之名。
这次梨园诗会,她本就对自己期望很高,想要一展才学,在京师崭露头角,不负她才女之名。
可从中午到现在,她苦思冥想,也没有拿出一首能稳稳压住张昌泽那首诗的佳句。
眼见梨园诗会就要落幕,她一时自怨自艾,这才哭了起来。
“哎呀,这可不妙。”柳湘云惊呼。
她连诗都背不下来,根本没有去想诗的事情,以为梨园中众多才子佳人一定会击败张昌泽的。
宁安也很意外,他对诗会没有上心,也是认为诗会上能出几首佳作的。
上官嫣然叹了口气,“其实这次最难的是,我们拿出来的诗要高出张昌泽一大截才行,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,差距如果不是太大,张昌泽是不会认输的。”
“也是这个道理。”宁安望向梨亭方向。
其实古代诗作众多,如天上繁星,但只有寥寥诗作能脱众而出,成为千古佳句。
至于那些平凡的诗作很多泯然众人矣。
想要让张昌泽甘拜下风,就只能拿出千古佳句了。
可这千古佳句又其实那么容易拿出来的,而这才是张昌泽的刁钻之处。
三人正说着,忽然一阵钟鸣声响起。
这是诗会即将落幕的倒计时,预示还有一刻钟,梨园诗会就结束了。
就在这时,忽然一个丫鬟打扮的少女来到上官嫣然身边,说道,“小姐,上官侍中让你过去。”
随即有人来叫柳湘云,萧皇后也派了身边宫女来找宁安。
三人清楚,想必这是大宁君臣与女真人又聚到一起,要在诗作上分个高下了。
想到什么,他忽然道,“上官姑娘等等。”
说完,他钻入柳湘云的帐篷,出来时将一张纸条交给了上官嫣然。
他道:“本王差点忘了,不久前本王遇到一位青年才俊,他托本王将这张纸条交给姑娘,嘱咐待会儿比试,不到关键时刻不得打开。”
交代了这句,宁安便往前去了。
“青年才俊?”上官嫣然半信半疑。
但想问时,宁安已经走得远了。
她只能同柳湘云返回宴会时女眷待的地方。
正如三人想的一样,此事梨花亭周围已经坐满了人。
大宁君臣与女真人按照中午宴会的次序安坐。
主位上,皇帝宁淳满脸怒色。
皇子以及官宦子弟中有不少人面带愧色,似乎是败军之将。
显然,他们拿出的诗作遭到了否定,受到宁淳训斥。
宁安一坐下,只听完颜宗泽说道,“这第三场,我们金国是以短攻长,本来是准备让着大宁的,但你们不争气,便不能怪我们了,哈哈哈……”
他一言说出,宴会上众人俱都脸色发烧。
即便是外围旁观的青年才俊也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朝廷已经放出话了,让他们献诗。
但他们拿出来的诗作俱都受到张昌泽的嘲笑。
宁淳面上无光,马上梨园诗会便要告一段落,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说道,“还有谁愿意献上佳作?”
寂静。
他的声音落下,没有任何人回答。
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,时间一点点流逝。
锦布一侧的上官嫣然越来越焦躁不安。
想起宁安的话,她偷偷拿出纸条扫了眼。
这一眼令她大吃一惊,随即狂喜。
起身到锦布前,她高声道,“陛下,有名为王昌龄的公子托民女献上诗作!”
继续阅读